※在浏览器中打开文章末尾原文链接,可下载PDF格式原文。
大数据对城市规划意味着什么?本文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多项大数据应用实践为案例,从新数据,新技术,新思维和新方法论四个角度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的规划变革。
大数据;开放数据;城市规划方法论;规划改革;BCL;
1、引言
大数据时代来了。从年开始,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大数据热潮,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它的冲击,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在谈大数据,从Google预测流感、Twitter预测股市、到其实流传已久的Target超市与怀孕少女、啤酒与尿布、榨菜指数等故事都成了有关大数据的谈资。在亚马逊中国的图书排行榜上,维克托?迈尔?舍恩伯格的《大数据时代:生活、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》成了TOP10的常客,高居年亚马逊图书总榜的第11位,京东图书总榜的第5位,作为一本科技类图书,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惊人成绩。
大数据的火不仅体现在畅销书上,也反映在了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:根据百度的搜索指数,从年5月开始,此前搜索指数几乎为0的“大数据”一词异*突起,瞬间超越了“城市规划”的搜索指数,并持续攀升,一直保持着搜索热词的地位,4年以来“大数据”的搜索指数已经达到了“城市规划”一词的10-20倍。在社交媒体上,截至4年8月20日,新浪微博有关“大数据”的微博有余万条,“城市规划”和“城镇化”加在一起也只有万左右。
图1百度搜索指数(大数据、城市规划)
由于概念所处的领域以及概念的受众面不同,上面这些搜索量的直接对比其实没有很大的意义,其价值在于我们规划人对“城市规划”一词的敏感度相对较高,容易形成有关“城市规划”信息的直观认识,因此这种量级的对比可以有助于我们从直观感受上体会“大数据”概念的热度。大数据不只是一个口号,也不仅仅是一个IT技术术语,不能简单的将其视作某种技术,更不能孤立的看待它。大数据对于城市规划意味着新数据,新技术和新思维,甚至是新的规划方法论。
2、新数据
从新的数据资源的角度看,当下所提到“大数据”在很多场合其实并非是严格技术定义上的“大数据”,很多被纳入大数据语境、当作大数据时代的案例的数据其实并不是具备所谓4V特征(Volume、Velocity、Variety、Value)的巨量数据,而之所以它们被当作大数据来讨论,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时期,大数据时代的最大变化在于数据在线、开放了,开放数据中真正可直接获取的大数据资源是有限的,而“小数据”则开放程度高得多,所以大数据时代在这种意义上可以等同于开放数据时代。随着储备的数据资源增多,如何激活数据的价值,使数据活化,让数据和数据之间建立联系成了各界共同